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,它既能帮助学生感知语言韵律,又能加深对文本情感与思想的理解。而校园朗读亭凭借其安静的空间、良好的声学效果,为语文课堂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载体。将朗读亭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,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,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,又能拓展教学形式,让语文学习从“被动接受”转向“主动体验”,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。

一、课前预习:用朗读亭搭建“文本初体验”场景
传统语文课前预习多以“默读 圈画”为主,学生易陷入“机械读文、浅层理解”的困境。而朗读亭可将预习转化为“沉浸式朗读体验”,让学生在出声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的情感与节奏。
(一)“角色代入式”预习,提前走进文本情境
针对小说、戏剧、对话类文本,可布置“角色朗读预习任务”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朗读亭,选择文本中的角色,结合自己对角色的初步理解,调整语气、语速与情感,进行分角色朗读,并录制音频。课前,教师可选取部分学生的朗读音频在课堂播放,引导学生围绕“声音是否贴合角色”展开讨论,快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知,为课堂深入分析奠定基础。
(二)“韵律感知式”预习,把握诗歌与散文的节奏
对于诗歌、散文等注重韵律与情感的文本,可借助朗读亭的声学优势,让学生在预习时专注于文本的节奏与情感表达。学生在朗读亭内,可反复朗读文本,尝试划分停顿、重音,感受诗歌的平仄韵律或散文的流畅意境。预习后,学生可记录自己在朗读中遇到的“情感把握难点”,带着问题进入课堂,让预习更具针对性。
二、课中教学:以朗读亭打造“深度理解”与“多元互动”课堂
课堂教学中,朗读亭可从“辅助工具”升级为“互动载体”,打破传统课堂“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”的单一模式,让学生在自主朗读、对比朗读、创意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。
(一)“对比朗读”助力文本细节分析
在分析文本的情感变化、人物形象或写作手法时,可利用朗读亭开展“对比朗读活动”。教师可先范读重点片段,强调关键词语的重音与语气,传递文本蕴含的情感;随后让学生分组进入朗读亭,一组按照“突出文本情感重点”的要求朗读,另一组按照“突出自我理解”的要求朗读,两组朗读后,在课堂上对比音频,讨论“不同的朗读处理,如何体现对文本的不同理解”。通过声音的对比,学生能更敏锐地捕捉文本细节,理解语言背后的情感内涵。
(二)“创意朗读”激发文本重构与表达
对于具有想象空间的文本,可借助朗读亭开展“创意朗读”活动,鼓励学生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,加入自己的创意设计,实现对文本的二次解读。学生可在朗读亭内,为文本中的角色设计符合性格的语气、语调,甚至加入简单的语气词或停顿,让文本更具画面感。创意朗读后,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,在表达与交流中,深化对文本主题与艺术特色的理解。
(三)“个性化朗读”关注学生差异与体验
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,朗读亭为“个性化朗读”提供了空间。在课堂上,可设置“朗读亭体验环节”,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,自主选择朗读片段与方式,进行“一对一”的朗读实践。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,与学生单独交流“为什么这样处理”,尊重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化理解,避免朗读教学的“一刀切”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朗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本共鸣。
三、课后拓展:借朗读亭延伸“语文实践”与“素养提升”
课后是语文学习的延伸与巩固阶段,朗读亭可成为学生开展“自主练习”“成果展示”“文化传承”的平台,让语文学习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。
(一)“朗读打卡”培养语言表达习惯
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弱、朗读练习不足的问题,可发起“朗读亭打卡活动”。教师在课后布置“每日固定时长朗读任务”,学生自主选择课文片段、课外美文,进入朗读亭完成朗读并打卡,录制的音频可上传至班级学习群。教师定期选取优秀朗读作品进行点评,指出优点或提出改进建议。通过长期打卡,学生能逐渐养成规范朗读的习惯,提升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与感染力。
(二)“主题朗读展”搭建成果展示平台
结合校园文化活动(如读书节、语文月),可利用朗读亭举办“主题朗读展”。围绕特定主题,学生选择相关文本,在朗读亭内录制高质量的朗读音频或视频,经筛选后,在校园广播、宣传栏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。朗读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,也让更多师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,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。
(三)“方言朗读”传承地方文化与语言
语文学习不仅包括普通话的运用,也应关注方言与地方文化的传承。可发起“方言朗读活动”,鼓励学生用家乡方言朗读课文片段或地方民间故事,在朗读亭内录制并分享。通过方言朗读,学生能感受到方言的独特韵律,了解方言中蕴含的地方文化特色。这一活动既丰富了朗读形式,也让语文学习与文化传承相结合,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。
四、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
(一)合理安排使用时间,避免影响课堂节奏
朗读亭的使用需与课堂教学进度相匹配,课前预习与课后拓展可安排在课余时间(如课间、午休、放学后),课中使用时需控制每组的体验时间,避免因等待时间过长影响课堂效率。教师可提前制定使用计划,明确分组安排与任务要求,确保朗读亭的使用有序、高效。
(二)注重引导与反馈,避免“为朗读而朗读”
在利用朗读亭开展教学活动时,需避免只关注“朗读形式”而忽视“文本理解”。教师应始终以“深化文本理解、提升语文素养”为目标,在朗读前明确任务要求,朗读后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反思,让朗读成为理解文本、表达思想的工具,而非单纯的“声音表演”。
(三)关注学生差异,提供个性化支持
不同学生的朗读基础、理解能力存在差异,教师需关注个体需求,为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帮助,例如提供“朗读提示卡”(标注停顿、重音、情感基调),或进行一对一的朗读指导;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,例如鼓励其尝试创意朗读、多角色配音,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。
朗读亭为语文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思路,它让朗读从“课堂环节”变为“沉浸式体验”,从“被动任务”变为“主动实践”。通过在课前、课中、课后的创新应用,朗读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文本理解能力,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,培养其语言表达素养与文化传承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