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的图书馆、文化广场等场所,常能看到一个外观古朴别致的小亭子——朗读亭。它比普通电话亭略大,3米高、占地约2.5平方米,上面写着醒目的“朗读亭”字样。其内部配备有两个摄像机以及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,还有专业的隔音设施,能为朗读者打造一个静谧、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。这个看似简单的亭子,不仅承载着普通人对文字的热爱、对情感的抒发,更在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,为那些“星星的孩子”带来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新希望。

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障碍剖析
自闭症,医学上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(ASD),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。其核心症状包括社交障碍、重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,而语言表达障碍在自闭症儿童群体中极为常见且表现多样。
许多自闭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问题。正常儿童在1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,逐步掌握词汇和句子结构,但部分自闭症儿童可能到2-3岁仍无明显语言出现,严重滞后于同龄人。并且,自闭症儿童即便开口说话,其语言表达往往缺乏灵活性。他们常使用重复性语言,例如刻板地重复他人话语(回声语言),难以根据交流情境自主组织语言,缺乏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能力。在语法运用上,他们可能频繁出现错误,如句子成分缺失、语序混乱等,导致表达的句子不符合正常语法规范,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。
朗读亭为改善语言表达提供新途径
朗读亭作为一种相对封闭、安静且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设施,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语言训练环境,从多方面助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。
发音与语调训练
发音准确是语言表达的基础,而自闭症儿童在发音方面常存在缺陷。朗读亭内安静的环境减少了外界噪音干扰,有利于儿童专注于自身发音。通过朗读各类文本,他们能够不断重复练习字词发音,逐渐纠正错误发音,提高发音的清晰度与准确性。例如,在朗读过程中,儿童会对每个音节的发声部位、气息运用进行反复实践,从而改善原本含糊不清的发音。
同时,朗读不同情感色彩的文本能帮助自闭症儿童感知并模仿语调变化。欢快的故事需用上扬、轻快的语调,悲伤的情节则适配低沉、缓慢的语调。在这一过程中,他们逐渐理解语调与情感之间的关联,丰富自身语言表达的情感维度,使说出的话语不再单调平淡,更能准确传达语义及情感。
词汇与语句积累
丰富的词汇量和多样的语句表达方式是良好语言表达的关键。朗读亭中的朗读素材涵盖故事、诗歌、散文等多种体裁,包含大量丰富且生动的词汇和复杂多变的语句结构。自闭症儿童在反复朗读这些素材时,不断接触新词汇,逐渐理解其含义并记忆。随着时间推移,词汇量得以不断扩充,为表达提供更多选择。
此外,通过朗读不同结构和长度的语句,儿童能够学习到多样化的语句表达方式,如简单句、复合句、疑问句、感叹句等,掌握不同句式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规则,从而在表达想法时有更多灵活且准确的语句可供选择,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准确性。
增强表达自信与主动性
自闭症儿童往往对在公开场合表达存在恐惧,担心犯错被批评而选择沉默。朗读亭提供的私密空间,使他们无需担忧外界评价,能够自由、大胆地朗读。每次顺利完成朗读任务,都是一次成功体验,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。
随着自信心的提升,自闭症儿童会逐渐克服内心恐惧,更愿意尝试在其他场合开口表达。在朗读亭中积累的语言能力和表达经验,也会促使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更主动地运用语言,从被动回应转变为主动发起交流,显著提升语言表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,改善整体语言交流状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