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座承载着公平与正义的法院里,都有一处特殊的空间,它或许不大,却充满了神圣与庄重;它或许简约,却凝聚着对宪法的敬畏与信仰。这处空间,便是法院宪法宣誓朗读亭。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建筑,更是法治精神传递的重要载体,在无声中诉说着宪法的权威,在诵读中唤醒每一位法律人心中的责任与担当。

一、宪法宣誓朗读亭:法治精神的“具象化地标”
走进法院,宪法宣誓朗读亭往往以沉稳的色调、简洁的设计呈现在人们眼前。亭内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,中央摆放着镌刻着宪法条文的展示板,旁边的朗读设备一应俱全。这样的设计并非随意为之,每一处细节都在传递着宪法的神圣性。
它将抽象的法治精神转化为具象的空间符号,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,无论是刚入职的法官助理,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,亦或是前来参观的群众,都能瞬间被浓厚的法治氛围包裹。当目光触及宪法条文,当耳畔响起自己或他人诵读宪法的声音,宪法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,而是成为了可感、可知、可敬畏的精神指引,成为法院里一道独特的“法治地标”。
二、功能赋能:让宪法学习从“被动听”变为“主动读”
以往的宪法学习,多以会议传达、文件学习等形式为主,难免存在“被动接受”的情况。而宪法宣誓朗读亭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这一模式,让宪法学习从“被动听”转向“主动读”,从“单向灌输”变为“双向互动”。
对于法院工作人员而言,在入职、晋升等重要节点,来到宪法宣誓朗读亭,亲手抚摸宪法文本,逐字逐句诵读宣誓誓词与宪法核心条文,是一种特殊的“仪式感”。这种仪式感能够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,让“忠于宪法、维护宪法、捍卫宪法”的誓言,不仅停留在口头上,更烙印在心底,成为日后司法工作中坚守公正的精神动力。
同时,许多法院还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宪法宣誓朗读亭,邀请市民、学生走进来,体验诵读宪法的乐趣。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读出“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”,普通市民在诵读中加深对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”的理解,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,让宪法知识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,让法治理念在互动中深入人心。
三、精神传承:让宪法宣誓成为司法初心的“加油站”
“我宣誓: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,维护宪法权威,履行法定职责,忠于祖国、忠于人民,恪尽职守、廉洁奉公,接受人民监督,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!”每当这段庄严的誓词在宪法宣誓朗读亭内响起,都意味着一次对司法初心的回望与坚守。
对于法院干警来说,宪法宣誓朗读亭不仅是学习宪法的场所,更是初心使命的“加油站”。在面对复杂案件感到困惑时,来到这里诵读宪法条文,能重新找回司法为民的方向;在经历工作压力感到疲惫时,重温宣誓誓词,能再次激发坚守正义的热情。它像一位无声的“导师”,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法律人,手中的司法权来自宪法的赋予,肩上的责任源于人民的信任,必须以敬畏之心对待宪法,以忠诚之心践行使命。
如今,法院宪法宣誓朗读亭已成为各地法院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用庄严的氛围、互动的功能、传承的力量,让宪法精神在一次次诵读中得以延续,让法治信仰在每一个人心中深深扎根。